内燃机用的火花塞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103394B

    公开(公告)日:2017-04-26

    申请号:CN201480018708.8

    申请日:2014-01-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57/06 F02P13/00 H01T13/02 H01T13/20 H01T13/32

    Abstract: 火花塞(1)具备:外壳(2);绝缘子(3);以前端部(41)突出的方式保持在绝缘子(3)的内侧的中心电极(4);由竖立设置部(51)和对置部(52)构成的接地电极(5);以及引导构件(22),具有朝向接地电极(5)的竖立设置部(51)一侧的引导面(221),向形成在中心电极(4)与接地电极(5)的对置部(52)之间的火花放电间隙(G)引导内燃机的燃烧室内的混合气的流动。接地电极(5)的对置部(52)具有与中心电极(4)对置的对置面(521)、位于对置面(521)的轴方向相反侧的背面(522)、以及连接对置面(521)与背面(522)的一对侧面(523、524)。一对侧面(523、524)中的至少引导构件(22)侧的侧面(523)形成为,与对置面(521)所成的角度成为钝角。

    内燃机用的火花塞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854767A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380064422.9

    申请日:2013-12-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T13/32 H01T1/20 H01T13/02 H01T13/20

    Abstract: 内燃机用的火花塞(1)具有外壳2、绝缘子3、中心电极(4)、接地电极(5)以及顶端突起部(22)。顶端突起部(22)具有导风面(221)。在该火花塞(1)中,在从塞轴向观察的状态下,将使接地电极(5)的竖立设置部(51)的塞周向上的中心与中心电极(4)的中心点(C)连接的直线设为直线L,将导风面(221)的延长线设为直线M,将直线L和直线M的交点A与中心电极(4)的中心点(C)之间的距离设为a(远离竖立设置部51的一侧为正),将直线L与直线M所形成的角度设为b,将外壳的直径设为D。此时,满足b≥-67.8×(a/D)+27.4、b≤-123.7×(a/D)+64.5、-0.4≤(a/D)≤0.4、0°

    内燃机用的火花塞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854767B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380064422.9

    申请日:2013-12-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T13/32 H01T1/20 H01T13/02 H01T13/20

    Abstract: 内燃机用的火花塞(1)具有外壳2、绝缘子3、中心电极(4)、接地电极(5)以及顶端突起部花塞(1)中,在从塞轴向观察的状态下,将使接地电极(5)的竖立设置部(51)的塞周向上的中心与中心电极(4)的中心点(C)连接的直线设为直线L,将导风面(221)的延长线设为直线M,将直线L和直线M的交点A与中心电极(4)的中心点(C)之间的距离设为a(远离竖立设置部51的一侧为正),将直线L与直线M所形成的角度设为b,将外壳的直径设为D。此时,满足b≥-67.8×(a/D)+27.4、b≤-123.7×(a/D)+64.5、-0.4≤(a/D)≤0.4、0°

    内燃机用的火花塞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103394A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480018708.8

    申请日:2014-01-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57/06 F02P13/00 H01T13/02 H01T13/20 H01T13/32

    Abstract: 火花塞(1)具备:外壳(2);绝缘子(3);以前端部(41)突出的方式保持在绝缘子(3)的内侧的中心电极(4);由竖立设置部(51)和对置部(52)构成的接地电极(5);以及引导构件(22),具有朝向接地电极(5)的竖立设置部(51)一侧的引导面(221),向形成在中心电极(4)与接地电极(5)的对置部(52)之间的火花放电间隙(G)引导内燃机的燃烧室内的混合气的流动。接地电极(5)的对置部(52)具有与中心电极(4)对置的对置面(521)、位于对置面(521)的轴方向相反侧的背面(522)、以及连接对置面(521)与背面(522)的一对侧面(523、524)。一对侧面(523、524)中的至少引导构件(22)侧的侧面(523)形成为,与对置面(521)所成的角度成为钝角。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