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路面就地热再生加热机组的红外热辐射纳米反射板

    公开(公告)号:CN119875505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074076.7

    申请日:2025-01-17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道路养护机械技术领域内的一种用于路面就地热再生加热机组的红外热辐射纳米反射板,包括基材,所述基材表面喷涂有纳米涂层;纳米涂层的组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纳米二氧化钛34份、纳米氧化铝20‑24份、有机硅高温粘结剂14‑18份、分散剂5‑7份,无水乙醇溶剂17‑27份;所述纳米二氧化钛平均粒径为30‑40nm,纳米氧化铝平均粒径为40‑50nm;所述分散剂为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铵盐分散剂,分子量范围100000‑400000g/mol。所述红外热辐射纳米反射板具有高红外反射率、超光滑、良好的耐高温性和耐腐蚀性等特性,可用于路面就地热再生加热机组中,显著提高机组的红外热辐射反射率。

    一种复合抑烟剂配比响应曲面优化与当量毒性抑制效率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354636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505981.5

    申请日:2024-10-25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道路沥青技术领域内的一种复合抑烟剂配比响应曲面优化与当量毒性抑制效率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单掺抑烟试验和LOI极限氧指数试验,初定复合抑烟剂原材料种类及单掺量范围;2)设计多因素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复合抑烟剂配比与沥青VOCs抑制效果之间的Quadratic模型,生成响应曲面,得到最佳配比;3)将配比优化后的复合抑烟剂应用于沥青中,对抑烟沥青的VOCs进行定量检测,计算沥青烟VOCs的总毒性当量;4)计算复合抑烟剂的当量毒性抑制效率,本发明能够高效地对复配抑烟剂各组分之间比例进行优选,并对抑烟剂的抑烟效率进行评价,解决目前抑烟剂组分配比试验组数过多,抑烟剂对高毒性物质抑制效率难以评估的问题。

    一种斜拉桥主缆缠包带机器人

    公开(公告)号:CN118342530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621750.4

    申请日:2024-05-20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斜拉桥主缆缠包带机器人,该机器人套装在主缆本体外圈上,且沿着主缆本体向上匀速爬升,所述机器人包括爬升机构、缠绕机构、加压机构,其中,爬升机构与缠绕机构之间通过连接杆一固定连接,爬升机构与加压机构通过连接杆二固定连接;爬升机构用于带动缠绕机构、加压机构沿着主缆本体向上爬升,同时对主缆本体外表面进行清洁,缠绕机构在爬升过程中将包带缠绕在主缆本体外表面,加压机构对缠有包带后的主缆本体进行加压,使包带与主缆本体贴合。本发明能够自主实现对斜拉桥主缆表面清洁、缠绕包带以及加压处理,减少人工操作的风险。

    一种路面就地热再生烟气收集再返厂处理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43369A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310674685.7

    申请日:2023-06-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路面就地热再生烟气收集再返厂处理装置及方法,包括构造组件,包括构造件和吸烟件,所述吸烟件设置于构造件一侧,喷淋组件,包括设置于构造件一侧的喷淋件、设置于喷淋件内的摆动件、设置于喷淋件内的清理件,吸附组件,包括设置于喷淋件一侧的吸附件和设置于吸附件内的加压件,通过对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产生烟气的收集、降温、喷淋、加压、吸附等处理步骤,将烟气进行高效安全地临时贮存,再转运至烟气处理厂进行集中专业处理,既可以合理利用工艺技术相对成熟的炼厂VOE治理方法来高效经济地处理路面施工产生烟气,也有效解决了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烟气得不到处理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一种超深车辙沥青路面多面层深度就地热再生养护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70659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428866.1

    申请日:2023-04-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深车辙沥青路面多面层深度就地热再生养护方法,包括对于三层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进行三层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验证;上面层原位热耙松回收,中面层复拌再生存储,下面层复拌再生;利用摊铺机全幅面层同步摊铺碾压;最后进行超深车辙就地热再生施工质量评价。本发明可应用于沥青路面超深车辙病害的快速修复,解决沥青混合料由于单层铺设引发层间粘结力不足的问题,保持再生路面与原路面的整体性,极大地改善原路面的抗车辙性能,可实现上、中、下面层材料100%回收利用,大大减少天然砂石料以及原油沥青开采,节约自然资源。

    一种植生型生态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425507A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310459762.7

    申请日:2023-04-26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生型生态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该混凝土按重量份计包括:硅酸盐水泥230~280份、低碱磷酸镁水泥50~90份、再生骨料450~490份、粗骨料1350~1450份、漂珠11~16份、玄武岩纤维5~10份、植物营养胶囊10~20份、减水剂1~5份、粉煤灰50~80份、石膏5~10份、水100~130份。本发明的混凝土快硬早强、高流动性、微膨胀、粘结力强;其制备工艺简单,充分利用固废资源,材料成本低,绿色无污染;其中,部分营养胶囊在搅拌和植草期间破裂,其余后期被消耗而形成孔隙,参入适量玄武岩纤维可以防止在形成孔隙过程中混凝土的坍塌造成孔隙堵塞;增加混凝土的抗折抗压强度。空隙内盐碱度较低,抗压强度高,植生性能好。

    一种高温协同强化再生骨料的设备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21037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436699.8

    申请日:2020-12-11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温协同强化再生骨料的设备及使用方法,包括骨料高温协同强化系统、降温筛分系统和调节系统,骨料高温协同强化系统包括强化滚筒、红外加热板、红外温度探测器、耐高温耐磨玻璃、隔热降噪外壁、电机和配套支架,降温筛分系统包括分级料筛、接料漏斗、底座振动器和配套支架,调节系统包括红外温控器、滚筒转速转圈调节器、筛分控制器和配套支架。本发明将经过粗破碎的废弃水泥路面骨料进行进一步高温处理,使得骨料表面的水泥砂浆脱水脆化,进而强化脱离骨料表面,得到符合道路规范要求的骨料。降低了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自然骨料的消耗。

    一种基于性能需求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178235B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110470774.0

    申请日:2021-04-29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性能需求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包括,测试RAP旧料、新矿料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RAP旧料、新矿料的配合比设计,根据预设的初试合成油石比进行马歇尔试验,确定最佳级配;对确定的最佳级配进行不同油石比下的马歇尔试验,确定最佳油石比;根据所述最佳级配与所述最佳油石比,通过比表面积法计算,确定最佳油石比下的最佳沥青膜厚;根据所述最佳沥青膜厚度,确定热再生沥青砂浆的合成油砂比,并计算需要添加的新加沥青用量,从而得到再生沥青砂浆的配合比。本发明的设计方法可以显著的体现出热再生沥青砂浆、热再生沥青胶浆与热再生沥青混合料之间的关联性。

    基于数字技术的纤维沥青混合料骨架特征参数评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82509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447968.8

    申请日:2023-04-24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纤维沥青混合料骨架特征参数评定方法,包括:获取纤维沥青混合料粗细集料体积占比;构建不规则多边形颗粒,并基于离散元技术构建多个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刚性簇"模板,通过"刚性簇"模板生成真实轮廓下的纤维沥青混合料集料级配二维离散元细观模型;对二维离散元细观模型进行图像处理,提取沥青混合料的骨架特征参数;计算骨架特征参数的长度分布频次,拟合短切纤维沥青混合料中纤维的最优长度和最佳组合。本发明通过提取特征参数能够从细观角度指导纤维在沥青混合料的长度组合优化设计;通过构建沥青混合料二维离散元模型,避免了宏观试验繁杂的过程,所得模型更准确。

    基于BIM技术的高层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控制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630579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422416.1

    申请日:2023-04-19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BIM技术的高层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控制方法及系统,涉及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建立高层装配式施工现场自动化碰撞检查流程;根据高层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实施实时可视化交互;对材料、人员、设备、环境因素安全管理;进行高层装配式建筑BIM模型施工现场的虚拟漫游;实现高层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预控。本发明提供的基于BIM技术的高层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控制方法通过采用BIM技术、Revit二次开发技术,对高层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和效率,在施工前对建筑工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预测,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对各个环节信息进行整合,及时发现危险源并进行控制和处理。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