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RT-qQCR预测鱼腥藻毒素含量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741989A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1526288.6

    申请日:2024-1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RT‑qQCR预测鱼腥藻毒素含量的方法,涉及鱼腥藻毒素含量预测技术领域,本申请基于毒素基因的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监测不仅反映了毒素的活性基因表达变化和产毒蓝藻的种类,而且还表征了群落水平上产毒蓝藻合成毒素的各个阶段:启动、生长、高峰、减少和停滞,指示着毒素合成的开始和结束。鉴于产毒蓝藻合成毒素的起始点和终止点对于毒素预测的重要性,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来监测毒素的产生、结束和产毒蓝藻的丰度变化,显得更直接、更敏感。针对微囊藻毒素特异性基因利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来监测野外水体中潜在产微囊藻毒素蓝藻的产毒能力,建立微囊藻素风险的预测方法,更有助于防控有害长孢藻水华。

    一种水体中内分泌干扰物风险的评价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064296A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11172700.9

    申请日:2024-08-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体中内分泌干扰物风险的评价方法和装置,涉及内分泌干扰物技术领域,包括:采集参数、建立模型、分析参数、拟合生成内分泌干扰物检测评估系数、比对并判断检测结果是否准确,本发明首次对水蒸气浓度、激光散射、检测区域能见度、区域浓度、火焰温度、喷射速率这些会影响检测结果的精确性的数值进行分析,通过设置第一采集模块、第二采集模块、第三采集模块采集相关参数,并建立检测分析模型,通过第一分析模块、第二分析模块、第三分析模块对相关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生成内分泌干扰物检测评估系数,通过与评估阈值进行比对,输出对应的检测准确等级,辅助工作人员判断检测结果是否可信。

    一种强化生物去除难降解污染物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282797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382554.1

    申请日:2023-04-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化生物去除难降解污染物的方法,属于污泥资源化利用领域,首先将厌氧污泥颗粒研磨后置于血清瓶中,加入蒸馏水,曝氮气15min,在水浴恒温振荡器中振荡24h,去除厌氧污泥颗粒自身所含有的碳源;将污泥与废水混合,在摇床中培养,使其具备降解MO的能力;最后将经过培养后的厌氧污泥离心脱水后,与废水混合,再加入铁碳复合材料,置于磁力搅拌器进行强化降解过程,完成对废水中难降解污染物的去除。本发明通过一种强化生物去除难降解污染物的方法,有效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使污泥得到有效利用,还可以提高污水去除污染物效率,从而实现污泥与污水的共处理,有效解决污泥的处置难题。

    一种强化微生物电合成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41072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533804.7

    申请日:2023-05-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化生物电合成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的方法,属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采用微生物电合成装置实现,利用氧化还原物质或导电性能良好的多孔性功能材料修饰或改性普通碳电极材料所得到的电极作为生物阴极,实现二氧化碳还原成高附加值物质,主要包括甲烷和挥发性脂肪酸。节约成本的同时,又利用驯化富集的混菌体系还原二氧化碳产生有高附加值的物质,从而在环境、能源和资源三个方面达到良好的效果。此方法的实施在微生物电合成技术的应用方面及二氧化碳资源化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前景。

    一种强化人工湿地耦合系统处理污水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79648A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410445791.2

    申请日:2024-04-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化人工湿地耦合系统处理污水的方法,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所述反应器内从下至上依次布置有底部填料区、阳极区、中间填料区、阴极区和植物,所述反应器的底部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通过蠕动泵连接进水桶,所述反应器的顶部且位于阴极区的上方设置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连通至出水口;所述阳极区与阴极区之间通过钛丝分别与外部电阻相连接,本申请通过强化人工湿地耦合系统处理污水的方法,构建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系统,将两个以上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系统的电极进行串联或并联,增强了电能输出,提高了污水的降解效率,有效节约了能源。

    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DHA含量原位无损测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65354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572866.4

    申请日:2022-05-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DHA含量原位无损测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配置含有不同浓度DHA的样品;利用近红外光谱仪分别测定样品的吸光度和透射比,得到红外光谱数据;对红外光谱数据进行选择,得到合适谱段;对选定的谱段进行平滑、基线校正,得到DHA红外光谱信息;利用气相色谱测定DHA含量的化学值;建立DHA红外光谱数据信息与其化学值的相关模型;将模型进行集成化设计,得到便于直接测定DHA样品含量的仪器设备;采用仪器设备对含有DHA的样品进行含量检测。上述技术方案中提供的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DHA含量原位无损测定方法,能有效解决现有DHA测定方法繁琐复杂、时间长且会对生物类样品造成不可逆损伤的问题。

    一种基于索式提取的土壤重金属富集提取装置及提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622584B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1811607045.X

    申请日:2018-1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索式提取的土壤重金属富集提取装置,包括:萃取件,所述萃取件外侧设置有加热器,所述萃取件能够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分离;冷凝件,所述冷凝件设置在萃取件顶部,加热后的水蒸气中的少量重金属离子通过冷凝方式进行二次萃取;淋洗组件,所述淋洗组件包括淋洗管、过滤管与汇集孔,所述汇集孔外侧间隔设置有若干个过滤管,所述过滤管一端连接有淋洗管,通过过滤管能够将通过淋洗管进行土壤洗淋后的混合液收集至汇集孔内;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土壤重金属提取方法。

    一种基于PLC智能控制的气提式间歇污水处理反应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059641A

    公开(公告)日:2024-12-03

    申请号:CN202411322434.3

    申请日:2024-09-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PLC智能控制的气提式间歇污水处理反应系统,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污水处理、智能化技术领域;进水箱的一侧通过管道与进水泵连接,进水泵的一侧通过管道与外管上的进水口连接,需氧量检测器、液位计(最低水位检测器、最高水位检测器)安装在外管,外管内设置有内管,内管内设置有砂头曝气器,外管和内管中均放置有钼铁泥混合物,外管的一侧上端设置有溢流口,外管的一侧下端设置有排水口,排水口内安装有排水管,排水管上安装有电磁阀,排水管下方设置有出水箱,需氧量检测器、液位计(最低水位检测器、最高水位检测器)与PLC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PLC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变频器、空气泵、进水泵、电磁阀连接。

    一种改性零价铁生物炭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988314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0947725.5

    申请日:2024-07-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零价铁生物炭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催化剂和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将零价铁粉和草酸水溶液超声混合,再加入生物炭混合均匀,在保护气环境下球磨,出料后直接真空干燥至恒重,得到改性零价铁生物炭催化剂;其应用包括以下步骤:向含有多环芳烃的原水中加入改性零价铁生物炭催化剂,混合形成反应液,用硫酸溶液调节反应液pH,在15‑25℃下向反应液中加入过氧化氢并通入臭氧,搅拌反应后,磁性过滤,完成对原水中多环芳烃的氧化降解;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实施,得到的催化剂吸附效率高、稳定性好,能够与臭氧/过氧化氢氧化体系完美配合,提高对原水中多环芳烃的降解效率。

    一种应用于厌氧污水处理的甲烷二氧化碳膜分离捕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491328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619777.X

    申请日:2024-05-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厌氧污水处理的甲烷二氧化碳膜分离捕集装置,包括气体分离箱,所述气体分离箱的一端设置有进气泵,所述气体分离箱的底部设置有二氧化碳收集装置,所述气体分离箱的另一端设置有甲烷收集装置,所述气体分离箱的内侧两端安装有机械固定装置,所述气体分离箱的内侧位于机械固定装置上安装有气体分离膜,且所述气体分离膜的内侧安装有折流结构;气体分离膜外观呈中空圆环结构,并在气体分离膜的内侧设置对应的折流结构,通过扰乱气体的方向,使得气体在通过时可更好的与膜接触,提高气体的过滤分离效率,保证分离捕集效果,从而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进而增强气体分离能力,提升装置对混合气体的分离能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