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679943B
公开(公告)日:2018-01-26
申请号:CN201510049246.2
申请日:2015-01-2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切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切屑形成的仿真方法属于有限元仿真切削领域,涉及一种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切削加工中,切屑形成的有限元仿真方法。仿真方法运用有限元仿真技术,通过对工件和刀具进行二维宏观建模,使用虑及损伤的本构关系,并引入最大刚度退化系数,利用Hashin失效准则作为计算材料开始失效的判据。本发明只需更换相应的材料性能参数即可用于其它复合材料直角切削仿真分析。本方法降低了模型的预测误差,为切削力、表面质量、损伤面积、切屑形成的影响规律提供了一种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为纤增强维复合材料去除机理、损伤成因的研究提供准确、可靠的理论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6940318A
公开(公告)日:2017-07-11
申请号:CN201710096197.7
申请日:2017-02-2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N21/8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1/8851 , G01N2021/8887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工效果评价方法属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工损伤评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表层损伤面积的快速提取及评价方法。该方法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和计算损伤区域的面积,损伤程度按照公式计算求出。首先进行像素标定,然后用彩色平板扫描仪获取被加工材料铣削前和铣削后的数字图像,将铣削前后图像的目标区域进行相减并显示出相减后的结果,确定损伤区域面积并计算损伤因子。该方法能够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加工损伤进行快速的评价,计算方法简单,经济成本低。测量方法简单,对测量人员的要求低;同时,该方法对所需测量尺寸的依赖性低,从而增加了结果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225224A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510542282.2
申请日:2015-08-3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T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高景深测量精度的相机布局与标定方法属于计算机视觉领域,涉及一种提高相机景深方向测量精度的相机布局与景深标定方法。标定方法从相机优化布局以及景深标定两方面出发,提高视觉测量系统在景深方向的测量精度;首先确定两相机基线长度以及光轴之间的夹角,使相机布置方式最优;再根据测量物距、对焦状态以及镜头参数确定景深范围,利用高精度电控装置带动标定板在相机景深方向移动多个位置,在每一位置上,利用标定板多张图片标定双目相机参数;测量时根据特征信息在景深所处不同位置选取不同的相机参数重建特征三维信息。本发明在标定时无需预测景深内任意空间的畸变模型,增加了标定鲁棒性。标定方法流程简单、精度高,易于实现。
-
公开(公告)号:CN103769403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410014623.4
申请日:2014-01-1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70/171 , B23Q11/0046 , B01D47/06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钻铣削碳纤维复合材料随动除尘装置属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过程节能环保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粉尘除尘及收集装置。该装置具有切屑收集组件、湿法降尘器、动力部分和水过滤循环装置。在切屑收集组件中的切屑收集罩安装在机床主轴箱上、环形电磁铁吸盘位于切屑收集罩顶部的环形槽中,通过压板用螺栓固定,环形电磁铁吸盘的电源线通过接触器与PLC的I/O模块连接。本发明可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钻、铣削过程中的大量粉尘进行充分收集,切屑收集罩可随主轴刀具同步进给,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切屑粉尘及时抽离收集,防止尘屑到处漂浮,污染环境,对机床设备造成危害。
-
公开(公告)号:CN106940318B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710096197.7
申请日:2017-02-2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N21/88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工效果评价方法属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工损伤评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表层损伤面积的快速提取及评价方法。该方法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和计算损伤区域的面积,损伤程度按照公式计算求出。首先进行像素标定,然后用彩色平板扫描仪获取被加工材料铣削前和铣削后的数字图像,将铣削前后图像的目标区域进行相减并显示出相减后的结果,确定损伤区域面积并计算损伤因子。该方法能够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加工损伤进行快速的评价,计算方法简单,经济成本低。测量方法简单,对测量人员的要求低;同时,该方法对所需测量尺寸的依赖性低,从而增加了结果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138842B
公开(公告)日:2017-12-05
申请号:CN201510528966.7
申请日:2015-08-2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19/00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钻削损伤的表征方法属于损伤评价领域,涉及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钻削损伤的综合表征方法。表征方法考虑复合材料实际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分层、毛刺、撕裂损伤现象,采用这三种损伤对工件性能影响的权重系数,推导出损伤表征因子公式,通过建立分层、毛刺、撕裂这三种损伤因子与工件力学性能参数之间的回归模型,确定三种损伤的权重系数后,得到加工损伤的综合表征因子。本发明不仅计算简单,结果准确,使计算得到的损伤综合评价因子更具有说服力,而且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5127792A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510604119.4
申请日:2015-09-2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23Q3/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3Q3/06 , B23Q2703/02
Abstract: 本发明用于钻铣削加工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专用夹具属于机械加工夹具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钻铣削加工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专用夹具。夹具由三个部分组成:切削角度调节装置、板长调节装置和板厚调节装置;切削角度调节装置中,转接板通过T型螺栓安装在可调角度工作台上,可调角度工作台上安装有手轮,通过转动手轮对工作台面倾斜角度进行调节,以完成不同加工角度的切削。板长调节装置由左、右滑块以及滑轨构成;板厚调节装置中,左右夹具体通过螺栓分别安装在左、右滑块上;左、右压板通过螺栓分别安装在左、右夹具体上。专用夹具在一次装夹下完成对实验样件四条边的铣边或开槽实验,结构简单,灵活性强,提高了实验精度和实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4679943A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510049246.2
申请日:2015-01-2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切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切屑形成的仿真方法属于有限元仿真切削领域,涉及一种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切削加工中,切屑形成的有限元仿真方法。仿真方法运用有限元仿真技术,通过对工件和刀具进行二维宏观建模,使用虑及损伤的本构关系,并引入最大刚度退化系数,利用Hashin失效准则作为计算材料开始失效的判据。本发明只需更换相应的材料性能参数即可用于其它复合材料直角切削仿真分析。本方法降低了模型的预测误差,为切削力、表面质量、损伤面积、切屑形成的影响规律提供了一种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为纤增强维复合材料去除机理、损伤成因的研究提供准确、可靠的理论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6934172B
公开(公告)日:2019-12-17
申请号:CN201710181742.2
申请日:2017-03-24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多刃铣削去除率计算方法属于机械加工领域,涉及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多刃铣削去除率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根据多刃铣刀的几何特征和铣削过程刀具的运动特点,先利用光学显微镜测量多刃铣刀的几何形貌,获取多刃铣刀的几何特征。再通过选定铣削过程中各种加工用量,给出刀具顺铣、逆铣切出材料时的刀齿旋转角计算公式,计算出刀具单位时间内的材料去除率,准确地实现该类刀具材料去除率的计算。本发明提供的多刃铣刀材料去除率计算方法可将多刃铣刀复杂的几何结构考虑在内,实现材料去除率的准确计算,为评价该种铣刀的加工效率提供依据。该方法计算简单,结果可信,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4834786B
公开(公告)日:2018-07-13
申请号:CN201510252402.5
申请日:2015-05-1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去除过程的细观仿真建模方法属于有限元仿真切削领域,涉及一种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切削加工中,材料去除过程的细观仿真建模方法。仿真建模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碳纤维复合材料切削的二维细观建模,采用多相建模方法有纤维相、基体相、界面相和等效均质相;不同组成相使用不同的材料模型,材料模型分别基于各自的材料本构,损伤起始和演化准则,建立了四种典型纤维角度的二维细观切削模型。本发明从细观层面的破坏到宏观切屑形成完整过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实验成本以及经济成本,并避免了实验方法难以在线观测的难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