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411190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139590.0
申请日:2022-02-16
Applicant: 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
IPC: C25B11/063 , C25B11/091 , C25B1/04 , C23F1/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稀土铈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结构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采用二次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将铈元素加入到刻蚀液,在二氧化钛刻蚀过程中同步负载在生长的二氧化钛纳米管上,呈现有序阵列结构。对制备的铈改性二氧化钛光阳极材料进行了一系列表征与光电催化性能测试,发现其具有优异的光电催化性能,光电流有了很大提升。偏压下增强了对可见光波长吸收,提高了太阳光的利用率,其合成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易控制,化学性质稳定,为更好更方便的改性二氧化钛来提升对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上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457348B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210104381.2
申请日:2022-01-28
Applicant: 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
IPC: C25B1/04 , C25B1/55 , C25B11/031 , C25B11/054 , C25B11/063 , C25B11/09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序多孔钛基氧化铁薄膜光电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采用简易的模板法,将氧化铁负载在钛基底上,呈现有序多孔的结构。对制备的钛基氧化铁光阳极材料进行了一系列表征与光电催化性能测试,发现其具有优异的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性能,在额外偏压下增强了对可见光波长吸收,提高了太阳光的利用率,其合成方法简单、无毒,反应条件易控制,化学性质稳定,为氧化铁材料在光电催化水解制氢的研究上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具有较为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457367B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210194625.0
申请日:2022-03-01
Applicant: 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
IPC: C25B11/063 , C25B11/091 , C25B1/04
Abstract: 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真空碳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结构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采用二次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在浸泡乙二醇的前提下,用管式炉进行真空退火。乙二醇将在二氧化钛纳米管表面上形成一层超薄碳壳,同时保持有序纳米管阵列结构。对制备的真空掺碳改性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光电阳极材料进行了一系列表征与光电催化性能测试,发现其具有优异的光电催化性能,光电流有了很大提升。可见光范围波长吸收增强,提高了太阳光的利用率,其合成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易控制,化学性质稳定,可以通过简单方法进行二氧化钛材料的碳掺杂改性,为提升二氧化钛材料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457367A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210194625.0
申请日:2022-03-01
Applicant: 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
IPC: C25B11/063 , C25B11/091 , C25B1/04
Abstract: 本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真空碳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结构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采用二次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在浸泡乙二醇的前提下,用管式炉进行真空退火。乙二醇将在二氧化钛纳米管表面上形成一层超薄碳壳,同时保持有序纳米管阵列结构。对制备的真空掺碳改性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光电阳极材料进行了一系列表征与光电催化性能测试,发现其具有优异的光电催化性能,光电流有了很大提升。可见光范围波长吸收增强,提高了太阳光的利用率,其合成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易控制,化学性质稳定,可以通过简单方法进行二氧化钛材料的碳掺杂改性,为提升二氧化钛材料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457348A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210104381.2
申请日:2022-01-28
Applicant: 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
IPC: C25B1/04 , C25B1/55 , C25B11/031 , C25B11/054 , C25B11/063 , C25B11/09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序多孔钛基氧化铁薄膜光电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采用简易的模板法,将氧化铁负载在钛基底上,呈现有序多孔的结构。对制备的钛基氧化铁光阳极材料进行了一系列表征与光电催化性能测试,发现其具有优异的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性能,在额外偏压下增强了对可见光波长吸收,提高了太阳光的利用率,其合成方法简单、无毒,反应条件易控制,化学性质稳定,为氧化铁材料在光电催化水解制氢的研究上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具有较为良好的应用前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