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43389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510036407.8
申请日:2025-01-09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凝胶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导电纤维制备领域。金属凝胶纤维包括液态金属和高分子网络;液态金属为金属凝胶纤维的导电相,贯穿于高分子网络中并形成连续的导电结构;高分子网络为三维多孔的纳米网络状结构,均匀分布在金属凝胶纤维中。通过将液态金属加入到多糖高分子溶液中并均匀分散,得到高分子‑液态金属纺丝溶液并放入纺丝罐中静置消泡,凝固处理后形成高分子预凝胶纤维后在热轧辊下处理,去除溶剂并使液态金属互相连通,通过收集辊得到金属凝胶纤维。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可以实现将液态金属流体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固定在高分子的三维纳米网络中,实现了高电导率的同时还具备优异的力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207410A
公开(公告)日:2023-06-02
申请号:CN202310347501.6
申请日:2023-04-03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性锌空气纤维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电池技术领域。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为抗弯刚度太大,弯折造成充放电效果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性锌空气纤维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由碳纳米管/锌粉复合纤维负极、双层凝胶电解质、铂/氧化钌修饰的碳纳米管薄膜正极以同轴的结构组装。方法步骤如下:制备碳纳米管/锌粉复合纤维;配制有机凝胶电解液;配制水凝胶电解液前驱体,使水凝胶电解液前驱体在经过有机凝胶电解液固化后的复合纤维上原位凝胶化,获得双层凝胶包裹的纤维负极;将经过铂/氧化钌纳米颗粒修饰的碳纳米管薄膜正极缠绕于双层凝胶包裹的纤维负极上。它抗弯刚度小,对于不同程度的弯折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曲线。
-
公开(公告)号:CN113204149A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110422920.2
申请日:2021-04-20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G02F1/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纤集成光开关、该光开关的制造方法以及利用该光开关实现开关的方法;其中光纤集成光开关包括:入射光纤和出射光纤,入射光纤与出射光纤同轴且端面相对,所述入射光纤与出射光纤相对的端面上分别镀有第一反射膜和第二反射膜,入射光纤与出射光纤之间存在间隙构成法珀腔;第一反射膜或第二反射膜上或法珀腔内设有铌酸锂晶体薄膜,铌酸锂晶体薄膜覆盖入射光纤的纤芯区;所述铌酸锂晶体薄膜两侧施加从入射光纤侧到出射光纤侧的电压。通过改变外加电压来改变法珀腔的腔长,从而改变透射谱,实现光开关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099566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239856.8
申请日:2024-03-04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H01M10/4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锂电池的原位修复方法及装置,属于电化学技术领域,包括:将锂电池的正极作为工作电极,将锂电池的负极作为对电极和参比电极;对锂电池施加修复电压,利用修复电压在锂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发生电化学反应,修复电压表示在原位修复过程中施加在锂电池上的恒定电压;在施加修复电压的作用下,锂电池的正极发生锂离子嵌入活性物质的电化学反应,以使正极中衰减的活性物质中的锂含量及对应的晶格结构向原状转变;在施加修复电压的作用下,锂电池的负极发生锂离子从不同位点的锂枝晶剥离的电化学反应;通过控制修复电压的施加时间来控制电化学反应的持续时间。针对现有技术中锂电池原位修复精度低的问题,本申请提高原位修复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154251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141893.7
申请日:2023-09-05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H01M10/42 , H01M10/44 , H01M10/052 , H01M10/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修复锂/锌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方法,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步骤包括:通过设计小倍率恒流充电(CC)–恒压充电(CV)的两段电化学操作,在高于电池工作电位窗口0.1–0.6V下原位修复性能衰退的电池1–3小时(每mg正极)。该原位电化学方法可以将电池循环寿命提升10–30倍,将其总放电容量提升50–100倍。该原位电化学修复方法创造性的设计了CC–CV的平稳连续电化学操作,针对不同正极材料体系及其惰性相成分,利用活性相和惰性相在特定电压下的稳定性差异,在特定电压下将惰性相逆转化为活性相,有针对性地改善因循环而发生形貌,结构或成分劣化的电极,恢复其储能活性。同时,本方法可以同时平整化因循环而形成的充满枝晶的金属负极。
-
公开(公告)号:CN114509484B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210147846.2
申请日:2022-02-17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G01N27/414 , G01N27/327 , G01N27/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微流体电化学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可穿戴传感技术领域。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汗液捕获效率低、动态信号不稳定的问题,本发明以在超疏水织物衬底上刺绣多种芯鞘传感纱线来开发可穿戴微流体电化学织物传感器,通过构建由多层棉鞘和碳纳米管传感纤维芯组成的芯鞘传感纱线,形成集汗液捕获/输送、收集/分析的微流体通道。利用芯鞘传感纱线与超疏水织物衬底之间存在的明显亲疏水差异,使汗液在芯鞘传感纱线之间富集,减少无效扩散,从而显著提高汗捕获效率和动态测试稳定性。本发明可在用户剧烈运动和相对温和的运动状态下实时监测汗液的多种化学信息,并为开发高性能的可穿戴式汗液传感器开辟了新的方向。
-
公开(公告)号:CN113178646B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110471051.2
申请日:2021-04-29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H01M12/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电池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镁空气纤维电池及其制备方法。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柔性不足,能量密度不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镁空气纤维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由从内到外依次设置的金属镁丝、有机凝胶层、水凝胶层和二氧化锰/碳纳米管复合薄膜以同轴结构组成。以有机凝胶/水凝胶双层凝胶作为电解液,采用凝胶态电解液取代了传统的液态电解液,从而实现了具有优良柔性的镁空气电池,且用时抑制了镁负极的化学腐蚀,改善了放电反应,保证电池的比容高且柔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13964382A
公开(公告)日:2022-01-21
申请号:CN202111237298.4
申请日:2021-10-21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H01M10/0565 , H01M10/054 , H01M10/0525 , H01M10/058 , H01M10/42 , H01M50/414 , H01M4/131 , H01M4/136 , H01M4/6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全水凝胶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新能源电池技术领域。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力学性能与人体组织不匹配的问题,本发明以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为电极和电解质主体,通过界面干交联策略,得到三明治结构的不同类型的一体化全凝胶电池。整个全水凝胶电池采用具有低杨氏模量的水凝胶,替代了现有技术中的高杨氏模量的组成部分,从而实现了电池的超高柔软性。该电池的开发为解决可穿戴和可植入生物电子中电池和生物组织之间的力学不匹配问题提供了一个实用的途径,为开发新一代储能器件和其他生物相关电子器件提供了一个通用和有前途的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9019748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159674.6
申请日:2024-08-22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凝胶和高分子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将高分子粉末溶解于良溶剂中得到高分子溶液;通过匀浆过程将液态金属与高分子溶液混合均匀;去除液态金属‑高分子混合溶液中的良溶剂,得到金属凝胶。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液态金属连续体作为流体相,通过相互作用稳定的固定在纳米级的聚合物网络中,独特的结构使金属凝胶具有高导电性(高达3.18×106S/m)、组织样柔软性(杨氏模量低至70kPa)和低透气性(4.50×10‑22m2/s/Pa),材料在经历物理变形或处于不同环境中都能维持性能的稳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没有使用液态金属作为溶剂相、液态金属与高分子网络之间兼容性差、凝胶材料电子电导率低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315692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419653.7
申请日:2024-04-09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延长锂电池寿命的原位电化学方法,属于电化学能源技术领域,包括:采用恒电流恒电压法测定锂电池充电的截止电压;将衰减容量的锂电池充电至测定的截止电压,得到待修复电池;以恒电流对待修复电池进行充电,充电至预设的修复电压;在修复电压下,对待修复电池进行原位电化学修复;利用形成的SEI层抑制电解质的分解;检测修复后的锂电池的容量,判断检测到的容量是否大于等于预设的容量阈值;如果检测到的容量小于容量阈值,则调整截止电压,重复执行以上步骤,直至检测到的容量大于等于容量阈值。针对现有技术中锂电池寿命短问题,本申请控制充电电流或电压的方式使锂电池内部发生原位电化学反应,从而延长锂电池的循环寿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