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性生物膜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2824331A

    公开(公告)日:2021-05-21

    申请号:CN201911148629.X

    申请日:2019-11-2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膜载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性生物膜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性生物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碳纤维依次进行第一保温和第二保温,得到所述改性生物膜载体;所述第一保温的温度为150~250℃;所述第二保温的温度为250~650℃。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第一保温阶段处理可将碳纤维表面的树脂浆分解,避免使用大量有机溶剂浸泡洗涤除浆,更有利于扩大生产;第二保温阶段处理促进碳纤维氧化和烧失,实现碳纤维改性。实验效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改性生物膜载体长时间运行后好氧单元单位质量碳纤维生物量可达10~12g/g,缺氧单元单位质量碳纤维生物量达3~5g/g。

    一种低浓度村镇污水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747527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649549.9

    申请日:2020-07-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浓度村镇污水处理方法。本发明提供的低浓度村镇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絮状污泥接种到反应器中,采用进水-脉冲曝气搅拌-厌氧-好氧-静置-脉冲曝气搅拌-沉淀-排水的序批式运行方式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同时对低浓度村镇污水进行净化。本发明采用脉冲曝气搅拌能够使污泥与污水充分混合,解决了布水不均的问题,节省了复杂的布水结构和搅拌装置或者回流装置,使反应器结构简单、设备少,投资和运行成本降低。本发明采用脉冲曝气搅拌,能够保证在搅拌过程中污泥一直处于悬浮状态,保证系统从颗粒污泥培养阶段到稳定运行阶段,一直保持良好的出水水质。

    一种排水装置及排水方法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080224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222347.0

    申请日:2024-0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排水装置,包括液位控制槽、出水堰槽、虹吸出水管、高液位出水管和低液位出水管。本发明通过该排水装置,实现了无动转设备同时进出水的优点,且可以在进出水完成后将液位降低,通过排水堰槽和虹吸排水管共同实现排水作业,利用液位控制槽内液位的变化改变虹吸排水管进出口之间的液位差,可自动调整池体内液面下虹吸排水管的排水量,实现选择性的将绝大部分出水从池体内液面上的排水堰槽排出,从而优化出水水质。通过低位排水管上安装的调控阀门可调整低位排水管的排水量大小,进而改变液位控制槽内液位变化的速度,并灵活匹配虹吸排水管的排水量,满足不同进水量的运行要求。

    一种自平衡滗水装置及滗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40176A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210894347.X

    申请日:2022-07-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平衡滗水装置及滗水方法;本发明通过设置有倒U型虹吸管以及在虹吸进水管口与污水液面设置有预设距离,使虹吸作业无需动力设备,出水流量可以调节,适用于所有同时进出水的污水处理装置,且再次曝气时污泥污水不会流失,解决了采用常规溢流管或溢流堰同时进出水阶段后再曝气导致混合液流失的问题,保证了出水水质。并且减少了在出水溢流装置下部设置的带有电动阀门的排水装置,降低了污水处理装置的制造成本,简化自控程序,并提高了装置运行的稳定性。

    好氧颗粒污泥工艺中污泥量的控制方法、装置、反应系统、存储介质和服务器

    公开(公告)号:CN119219173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318702.4

    申请日:2024-09-20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好氧颗粒污泥工艺中污泥量的控制方法、装置、反应系统、存储介质及服务器,该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前一处理周期在曝气阶段时的前一污泥参数;在当前处理周期的进水阶段时,获取当前处理周期的当前采集时刻进水管中污水的瞬时污染物浓度;根据所述瞬时污染物浓度确定所需的瞬时污泥参数;根据所述瞬时污泥参数与所述前一污泥参数,确定所需的污泥增量;若所述污泥增量为负增量,则控制增加进入到反应池内的污水量;若所述污泥增量为正增量,则控制减少进入到反应池内的污水量;完成进水后,获取当前处理周期的进水情况信息,根据所述进水情况信息确定产泥量;沉淀完成后,按照所述产泥量排出污泥。

    一种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及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118349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414069.9

    申请日:2024-10-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碳、节能的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污泥培养方法及装置,该装置主要用于污水处理,该装置包括反应池(1)、曝气机构、排泥机构、布水系统和控制系统(2);所述反应池用于容置含有活性污泥的混合液;所述曝气机构配置为向所述混合液内补充氧气;所述排泥机构配置为将所述反应池内的所述混合液排出;所述布水系统配置为向所述反应池(1)内加水,且具有第一加水状态和第二加水状态,所述第一加水状态的第一水流速度为V1,所述第二加水状态的第二水流速度为V2,且V2大于V1;所述控制系统配置为根据所述污泥容积指数(SVI30)和所述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浓度控制所述布水系统的工作状态、以及在相应工作状态下的运行时间和水流速度。

    一种自平衡滗水装置及滗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40176B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210894347.X

    申请日:2022-07-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平衡滗水装置及滗水方法;本发明通过设置有倒U型虹吸管以及在虹吸进水管口与污水液面设置有预设距离,使虹吸作业无需动力设备,出水流量可以调节,适用于所有同时进出水的污水处理装置,且再次曝气时污泥污水不会流失,解决了采用常规溢流管或溢流堰同时进出水阶段后再曝气导致混合液流失的问题,保证了出水水质。并且减少了在出水溢流装置下部设置的带有电动阀门的排水装置,降低了污水处理装置的制造成本,简化自控程序,并提高了装置运行的稳定性。

    一种自由组合模块拼装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499833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2011518811.2

    申请日:2020-12-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由组合模块拼装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桶,处理桶内固定有进水模块、水处理模块和出水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处理桶上设有水流口,水流口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模块与进水口相连接,出水模块与出水口相连接,处理桶的外侧壁上设有多个连接件,当处理桶为两个或多个时,相邻的两个处理桶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本发明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处理桶,多个处理桶根据需要进行组装,并且可以在任意的一个处理桶内设有进水模块、水处理模块和出水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适用范围广,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结构的变化。

    一种随动进气式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测量设备

    公开(公告)号:CN218584588U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22459732.X

    申请日:2022-09-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随动进气式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测量设备,包括主体框架;气路管道,贯穿安装于所述主体框架;进气弯管,呈90度弯管形态,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上端,进气弯管与气路管道连通;采测及控制电路单元,安装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下方,气路管道中的部分气流沿支路流入采测及控制电路单元的颗粒物测量模块;采测及控制电路单元能够接收风向传感器的信号,并根据信号调整进气弯管的转动角度。设备能自动朝向气流流向进行进气,辨别不同方向的气流中的颗粒物浓度。由于颗粒物浓度与颗粒物流动的方向数据关联起来,即每个大气颗粒物测量数值与方向数值构成一对数据值,可以为分析污染源提供数据基础。

    一种自由组合模块拼装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4244028U

    公开(公告)日:2021-09-21

    申请号:CN202023095252.7

    申请日:2020-12-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由组合模块拼装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装置,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桶,处理桶内固定有进水模块、水处理模块和出水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处理桶上设有水流口,水流口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模块与进水口相连接,出水模块与出水口相连接,处理桶的外侧壁上设有多个连接件,当处理桶为两个或多个时,相邻的两个处理桶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处理桶,多个处理桶根据需要进行组装,并且可以在任意的一个处理桶内设有进水模块、水处理模块和出水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适用范围广,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结构的变化。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