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255341C
公开(公告)日:2006-05-10
申请号:CN03129319.0
申请日:2003-06-17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科学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一种采用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相结合的生物脱氮除磷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双污泥系统分别控制积磷菌和硝化菌生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采用厌氧/缺氧/好氧相结合的活性污泥法,促进积磷菌、反硝化菌在其中生长,后阶段采用生物膜法,促进硝化菌在其中生长。其特征在于:前阶段由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构筑物组成,控制活性污泥系统中好氧池内污泥负荷大于0.2kgBOD/kgMLSS,d以上,采用较高污泥负荷,在好氧池内较短污泥泥龄,污泥泥龄为2~10d,使其适合积磷菌、反硝化菌在其中生长,不适合硝化菌生长,好氧达不到硝化状态,沉淀池污泥部分回流到厌氧池,富含磷剩余污泥排出;后阶段采用生物膜法进行硝化,适合硝化菌生长,污水顺序流至前阶段和后阶段,后阶段生物膜法对沉淀池出水进行硝化,后阶段出水部分回流至前阶段缺氧池。
-
公开(公告)号:CN100528769C
公开(公告)日:2009-08-19
申请号:CN200610025272.2
申请日:2006-03-30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科学研究所
IPC: C02F3/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膨胀和泡沫的控制方法。本发明通过对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的各种指标和现象的分析和计算,将产生膨胀和泡沫的情况分成为三个等级,根据其严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能最有效和经济地控制污泥膨胀和泡沫的发生,预防和减轻污泥膨胀和泡沫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
公开(公告)号:CN1911834A
公开(公告)日:2007-02-14
申请号:CN200610025272.2
申请日:2006-03-30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科学研究所
IPC: C02F3/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膨胀和泡沫的控制方法。本发明通过对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的各种指标和现象的分析和计算,将产生膨胀和泡沫的情况分成为三个等级,根据其严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能最有效和经济地控制污泥膨胀和泡沫的发生,预防和减轻污泥膨胀和泡沫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
公开(公告)号:CN1565998A
公开(公告)日:2005-01-19
申请号:CN03129319.0
申请日:2003-06-17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科学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一种采用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相结合的生物脱氮除磷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双污泥系统分别控制积磷菌和硝化菌生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采用厌氧/缺氧/好氧相结合的活性污泥法,促进积磷菌、反硝化菌在其中生长,后阶段采用生物膜法,促进硝化菌在其中生长。其特征在于:前阶段由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构筑物组成,控制活性污泥系中内污泥负荷大于0.2kgBOD/kgMLSS.d以上,采用较高污泥负荷,在好氧池内较短污泥泥龄,污泥泥龄为2~10d,使其适合积磷菌、反硝化菌在其中生长,不适合硝化菌生长,好氧达不到硝化状态,沉淀池污泥部分回流到厌氧池,富含磷剩余污泥排出;后阶段采用生物膜法进行硝化,适合硝化菌生长,污水顺序流至前阶段和后阶段,后阶段生物膜法对沉淀池出水进行硝化,后阶段出水部分回流至前阶段缺氧池。
-
公开(公告)号:CN200964370Y
公开(公告)日:2007-10-24
申请号:CN200620039472.9
申请日:2006-02-14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科学研究所 , 华东师范大学 , 唐山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北郊污水处理厂
IPC: C02F3/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消除氧化沟活性污泥产生膨胀和泡沫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设置有导轨,沿导轨设有填料栅,在导轨的两端设有拉网。本实用新型由于在氧化沟设置导轨,沿导轨在氧化沟设置填料栅,使得丝状细菌附着填料栅生长,避免了丝状细菌的悬浮生长;在导轨的两端系有拉网,将曝气池表面的泡沫及丝状细菌收集,及时清除到系统之外,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和缓解丝状细菌大量生长造成的污泥膨胀和泡沫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00964376Y
公开(公告)日:2007-10-24
申请号:CN200520043596.X
申请日:2005-07-21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 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科学研究所
IPC: C02F11/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污泥厌氧反应装置,主要适用于城市污水污泥或者是化学一级强化污泥的厌氧反应。装置由电动机、减速机、导流筒、叶轮和反应器组成,通过改善搅拌效果,进而提高厌氧处理单元对有机物的降解率和沼气的产率,减少后续污泥处理量和处理费用。其特点是:采用中心导流筒和高速旋转叶轮,运行时导流筒内为下向流,上部是负压区,下部是压力区,很好地适应反应器内污泥不同比重的需要;进泥首先在导流筒的负压区同时把比重较轻的浮渣也吸入,浮渣在高速叶轮作用下打碎,可以有效防止污泥浮渣的形成,然后在压力的作用下将污泥推出。整个厌氧反应器将形成比较理想的环流。
-
公开(公告)号:CN1686862B
公开(公告)日:2011-08-31
申请号:CN200510024748.6
申请日:2005-03-29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改良型交替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Ia、A池厌氧格/缺氧格搅拌;Ib、缺氧格侧进行搅拌,原厌氧格进行曝气,污水仍进入A池的同一进水点;在Ia、Ib阶段进行浓缩污泥回流,是Ia、Ib阶段生物除磷的补充;Ic、浓缩污泥停止回流,污水切换进入B池,进行曝气混合,A池厌氧/缺氧格全池高气量曝气充氧;Id、污水仍切换进入B池曝气池,进行曝气混合,A池厌氧/缺氧格停曝静止沉淀,出水仍然通过絮凝沉淀池沉淀排出,A池厌氧/缺氧格在不进水,准备作为下一个主体运行阶段的沉淀池;上述过程完成后,转换进出水方向,重复进行上述步骤。本发明强化了充氧效果;改善了出水条件;促进相邻池间污泥沟通,提高有效活性污泥比例;强化生物除磷。
-
公开(公告)号:CN1298936C
公开(公告)日:2007-02-07
申请号:CN03128911.8
申请日:2003-05-28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IPC: E02B1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河道漂浮物拦截清理设备,其特征为:所述的拦截清理设备有一浮桥,浮桥的一端设一销轴作为旋转支点,该销轴固定于岸边的支墩,在浮桥的另一端设有推流管,在浮桥上设有管道,管道的一端与推流管连通,管道的另一端与水泵连通。本发明主要是以固定式岸边机械清理的打捞方式。即用于河道漂浮物的拦截清理设备。较之现有技术的显著特点是对河道漂浮物的拦截和清理更有效、操作简单、运行可靠、投资节约、大幅度减轻环卫工人的繁重劳动。另外,河道漂浮物的拦截清理设备可随潮位升降,在船舶航运时又可旋转移动靠岸,不影响航运。
-
公开(公告)号:CN1553001A
公开(公告)日:2004-12-08
申请号:CN03128911.8
申请日:2003-05-28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IPC: E02B15/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河道漂浮物拦截清理设备,其特征为:所述的拦截清理设备有一浮桥,浮桥的一端设一销轴作为旋转支点,该销轴固定于岸边的支墩,在浮桥的另一端设有推流管,在浮桥上设有管道,管道的一端与推流管连通,管道的另一端与水泵连通。本发明主要是以固定式岸边机械清理的打捞方式。即用于河道漂浮物的拦截清理设备。较之现有技术的显著特点是对河道漂浮物的拦截和清理更有效、操作简单、运行可靠、投资节约、大幅度减轻环卫工人的繁重劳动。另外,河道漂浮物的拦截清理设备可随潮位升降,在船舶航运时又可旋转移动靠岸,不影响航运。
-
公开(公告)号:CN1686862A
公开(公告)日:2005-10-26
申请号:CN200510024748.6
申请日:2005-03-29
Applicant: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改良型交替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Ia.A池厌氧格/缺氧格搅拌;Ib.缺氧格侧进行搅拌,原厌氧格进行曝气,污水仍进入A池的同一进水点;在Ia、Ib阶段进行浓缩污泥回流,是Ia、Ib阶段生物除磷的补充;Ic.浓缩污泥停止回流,污水切换进入B池,进行曝气混合,A池厌氧/缺氧格全池高气量曝气充氧;Id.污水仍切换进入B池曝气池,进行曝气混合,A池厌氧/缺氧格停曝静止沉淀,出水仍然通过絮凝沉淀池沉淀排出,A池厌氧/缺氧格在不进水,准备作为下一个主体运行阶段的沉淀池;上述过程完成后,转换进出水方向,重复进行上述步骤。本发明强化了充氧效果;改善了出水条件;促进相邻池间污泥沟通,提高有效活性污泥比例;强化生物除磷。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