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截面树根桩和膜袋混凝土联合排水绿化护坡结构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31060B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110674509.4

    申请日:2021-06-17

    Applicant: 三峡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变截面树根桩和膜袋混凝土联合排水绿化护坡结构及方法,自应力膨胀树根桩埋设在边坡土体内部,进而通过自应力膨胀树根桩与边坡土体的相互作用,在边坡土体的表层铺设有土工膜袋,所述土工膜袋的内部填充有膜袋填充物;所述土工膜袋通过固定在自应力膨胀树根桩顶部固定台座进行固定;所述自应力膨胀树根桩上等间距设置有刚性约束盘,所述自应力膨胀树根桩之间填充有普通水泥浆和自应力膨胀水泥浆。通过将普通树根桩改进为变截面自应力膨胀树根桩,提高了树根桩自身的抗拔力,结合膜袋混凝土技术,即可对边坡进行绿化,又能防止雨水的入渗,极大的降低了雨水下渗的能力,增强了边坡的稳定性。

    一种采用真空注浆修复膜袋混凝土裂隙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60281A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210018783.0

    申请日:2022-01-09

    Applicant: 三峡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真空注浆修复膜袋混凝土裂隙的实验装置及方法,它包括主体承重框架,主体承重框架的顶部支撑安装有试样固定框架,试样固定框架上通过反力框架安装膜袋混凝土试样、硅胶垫层和真空罩;真空罩上设置有注浆孔、抽吸孔和测量孔;注浆孔与注浆设备相连,抽吸孔与真空抽吸设备相连;测量孔上安装有真空压力表。解决膜袋混凝土裂缝修补工程中因裂缝内部水汽未充分排除导致浆液不能进入裂隙内部和微小裂缝未能填充导致工程破坏和影响工程的耐久性;本发明所提供的装置及技术操作简单方便,具有广泛的工程实践意义和应用前景。

    变截面树根桩和膜袋混凝土联合排水绿化护坡结构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31060A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110674509.4

    申请日:2021-06-17

    Applicant: 三峡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变截面树根桩和膜袋混凝土联合排水绿化护坡结构及方法,自应力膨胀树根桩埋设在边坡土体内部,进而通过自应力膨胀树根桩与边坡土体的相互作用,在边坡土体的表层铺设有土工膜袋,所述土工膜袋的内部填充有膜袋填充物;所述土工膜袋通过固定在自应力膨胀树根桩顶部固定台座进行固定;所述自应力膨胀树根桩上等间距设置有刚性约束盘,所述自应力膨胀树根桩之间填充有普通水泥浆和自应力膨胀水泥浆。通过将普通树根桩改进为变截面自应力膨胀树根桩,提高了树根桩自身的抗拔力,结合膜袋混凝土技术,即可对边坡进行绿化,又能防止雨水的入渗,极大的降低了雨水下渗的能力,增强了边坡的稳定性。

    一种基于有限元思想的实时动态模拟裂隙粗糙度的装置及配套渗流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98033A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211116893.7

    申请日:2022-0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有限元思想的实时动态模拟裂隙粗糙度的装置及配套渗流分析方法,它包括由透明网格板构成的透明空盒体,所述透明空盒体的内部盛放有复合环氧树脂磁自聚浆液;所述透明空盒体的内部设置有对称布置的磁力微单元控制板,所述磁力微单元控制板通过信号线与用于磁场大小的磁场控制伺服系统相连;所述透明空盒体的内部设置有多组光纤光栅流速传感器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所述透明网格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供水系统相连。提供一种全新的可视化数据监测技术来反映动水注浆扩散过程,且不受时间的限制实时任意改变岩石粗糙度,节省大量的试验时间,为研究不可视的岩石裂隙渗流区域与粗糙度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定量化分析方法。

    珊瑚砂地基钻进式预制空心管桩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03842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210326176.0

    申请日:2022-03-30

    Abstract: 一种珊瑚砂地基钻进式预制空心管桩及施工方法,包括空心管桩体,其特征在于:空心管桩体包括A桩和B桩,B桩用于设置在A桩尾端;A桩的前端设有螺旋钻头,A桩尾部设有嵌入槽,嵌入槽内部预留有插入孔,B桩的前端设有插头,插头与插入孔相适配;A桩和B桩的管壁外表面均设有若干个凹槽,A桩和B桩的管壁内部均设有注浆通道,注浆通道一端与凹槽连通,注浆通道另一端贯穿于空心管桩体尾部。本发明可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珊瑚砂地基承载力不足导致上部建筑发生破坏的难题,在保证桩身强度的条件下,可大幅减小对混凝土材料的使用,降低桩体的造价的同时提高桩体的承载能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